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江西教育》报道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30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27日,《江西教育》以《红韵润心传薪火,智教赋能筑梦桥——九江学院教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为题,报道了我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文如下: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战略号召,九江学院教育学院“红烛先锋”社会实践服务队于6月23日起赴八里湖兴城学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红韵润心传薪火,智教赋能筑梦桥”为主题,重点打造“科技筑梦、薪火相传、心灵护航”三位一体育人体系,通过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与师范生专业特长深度融合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探索师范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路径。

活动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科学素养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服务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实践。张立龙博士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科普宣讲,将青铜剑结构与兵马俑军阵以3D 建模立体呈现,直观展示AI算法对文物高精度扫描、深度学习后的三维重建成果,阐释科技在文物保护与展示中的应用。

蒋枫霆老师带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操场指导兴城学校小学生开展无人机实操演练。他详细演示操作流程,并设置模拟障碍物,指导学生成功编队飞行与避障。正如学生所言:“以前觉得无人机遥不可及,现在亲手操控才发现,只要敢尝试,科学梦想真的能‘飞’起来!”

传承教育薪火与守护心灵成长协同发力,厚植立德树人根基。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口述史小分队策划系列走访。经前期调研锁定访谈对象,制定提纲,以专业方式挖掘教师育人故事。

访谈中,队员们聆听了费凯芳、沈颖芳等扎根乡村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领悟了“一视同仁”“爱与奉献”的红烛精神内核,感受了老一辈教育者用生命刻写的时代印记。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将口述内容分类归档与数字化处理,形成完整档案,为教育精神传承与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扎实的一手资料。

实践队宣讲团成员以生动多元的形式,将教育家精神传递给兴城学子。李珺珺讲述张桂梅创办免费女高,助山区女孩圆梦的故事;章子钰分享张玉滚扁担育人、坚守伏牛山的事迹;易梦露讲解支月英深山支教的奉献历程。一名小学生听了大姐姐的分享后感慨到:“我懂得了‘吃苦即甘甜’,也要以他们为榜样助人。”此次宣讲以真实案例融入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以手足相连丈量长征足迹,用协作汗水浸透红色基因。心理学专业学生胡紫轩运用专业知识,在兴城学校开展“重走长征路”主题心理团辅活动,兴城学校42名学生参与其中。活动开始,队员组织学生手拉手围成环形模拟长征路线,用呼啦圈模拟 “沼泽”、课桌模拟 “雪山”,引导学生协作运送“军粮”。胡紫轩同学分享道:“将心理学知识融入红色教育,既帮助学生增强家国情怀,也让我积累了实践经验,深刻体会到育人的责任与意义。”

教育是点燃心灯的事业,更是传承文明的使命。九江学院教育学院“红烛先锋”社会实践服务队以“红韵润心传薪火,智教赋能筑梦桥”为行动坐标,不仅将科技的火种、师德的温度与心灵的关怀播撒进乡村课堂,更在实践与传承中诠释了新时代师范生的责任担当。

当无人机划破长空,当教育故事叩击心扉,当红色基因在协作中流淌,这场实践活动成为一场教育薪火的接力赛——它以智教赋能孩子们的未来,以红烛精神照亮师范生的成长之路,更以高校与基层学校的紧密联动,筑就了教育强国与乡村振兴的坚实桥梁。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脚步丈量教育热土,用专业践行育人初心,让“红烛”之光永不熄灭,让教育之梦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