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我校省级虚拟教研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者:教育技术学教研室 [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13日,我校省级虚拟教研室“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虚拟教研室”第三次教学研讨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会议特邀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宝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张二奇博士、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门敏敏老师和庐山市第二中学潘凯羚老师四位专家,围绕“AI赋能的教学新范式与新路径”展开深度交流与研讨。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宝辉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技术支持的科学学习》的专题报告。他从教育技术概念的演进脉络入手,系统分析了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逻辑,并重点以iMVT(iMVT: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integrateinquiry-based science learning)科学教学模式为例,深刻阐释了如何通过模型建构与可视化技术,整合探究式与合作性学习,从而有效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系统化地培养其科学思维与过程技能。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张二奇博士围绕《AI如何赋能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一主题,系统梳理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并揭示了AI技术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他重点介绍了一项基于异步在线讨论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实证研究,为“技术如何促进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可信案例,并对AI未来重塑思维培养范式提出了前瞻性展望。

西安市曲江第一学校门敏敏老师以《从工具到伙伴: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中小学教师成长》为题,分享了她对教师与AI关系的深刻洞见。她提出,AI应从辅助教学的“工具”升级为协同育人的“伙伴”,并结合一线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教师—AI”协作共生如何切实推动课堂教学的蜕变,为一线教师指明了融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实践路径。

庐山市第二中学教师潘凯羚老师在《AI驱动的初中地理校本作业设计》报告中,聚焦AI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她系统阐述了AI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并分享了如何利用AI驱动校本作业的设计与创新,通过提升作业的精准性与探究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推进地理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方案。

本次会议聚焦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整合路径。四位嘉宾分别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技术开发和学科教学的角度,分享了AI赋能教育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对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虚拟教研室作为江西省首批立项的虚拟教研室之一,聚焦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规划组织并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

                                                          审核人:吴燕  刘智秉  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