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课程性质 |
专业必修课 |
学分 |
2.0 |
学时 |
48 |
开课专业 |
学前教育 |
授课对象 |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在学前专业五大领域活动设计教学中极具实践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还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原理,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与教育的原则方法;掌握学前儿童一日生活、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及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互动中社会教育实施的方法与策略。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教育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德育素质,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中。
二、指导思想
(一)落实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立德树人,发挥好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但又必须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相应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在认知、能力、方法和态度、价值观上达到相应要求。相关思政元素如下:主动性、积极性、德才兼备、创造性、立德树人、文化素养。
(二)体现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大学课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教案时,不管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科学设置每一章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三、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国庆节幼儿园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典型故事和具体热点实事,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三)教学设计
1.实践案例导入:增强案例的现实性与说服力。
呈现幼儿园实践一线案例“幼儿园国庆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收获什么呢?通过该环节,学生在设计活动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教学过程:体现直观教学的原则,紧密贴合生活热点事件。
(1)用讲解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改进。在“活动目标的改进”部分,通过“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的英雄故事”、“师生同看冬奥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活动内容的改进”部分,通过主题“中国的骄傲时刻”的选材:“祝融号”上火星、女足队员获亚洲杯冠军、冬奥会中国得奖牌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活动形式的改进”部分,通过“红军长征”游园活动、“忆苦思甜”系列主题活动等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在“家园共育的改进”部分,通过“祖国的美好河山”案例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情感升华:抛出问题“你为什么爱国?”,通过对比叙利亚战火中的儿童和也门撤侨事件中的儿童体现祖国的强大,通过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中祖国母亲对中华儿女的庇佑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设计活动方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爱祖国”的社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主题、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安排等;
(4)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活动方案,教师点评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方案;
(5)总结反思: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3.布置课后小组讨论:当“土节日”遇到“洋节日”,运用价值澄清法引导学生端正爱国理念,警惕全盘否定式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建立文化自信。
4.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的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和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和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式
(1)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2)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理论与实践兼具的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学方法、学生的认识等多方面原因,该课程教学容易陷入教与学、设计、评价的困境。只有通过改变教和学的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学”的转变,通过与生活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和调整:
第一,注重学习内容的理解性和建构性。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驱动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不断重组经验,从而在解决真实问题的活动过程中积累相应的文化素养。
第二,强调学习情境的体验性和真实性。将教学范围无限延伸至课外、校外乃至更广阔的场域,不仅为学生提供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打造进行实践教学演练的幼儿园教学场景,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合作与自由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