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精品课程 >> 正文

《普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24 [来源]: [浏览次数]:

开课学院:教育学院                            制作人:黄金生

课程名称

普通心理学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应用心理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开课年级

大一

课程性质

专业课

课程总学时

90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心理学学科素养的基础性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后续各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

课程的内容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心理学发展的基本历史与现状及其一般趋势;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普通心理学课程分上、下两个部分,安排两个学期分别进行教学。《普通心理学(上)》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心理学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下)》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是心理学关于思维、动机、情绪、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课程目标2,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史实,培养心理学的专业与学科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课程目标3,掌握学习和研究普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和一般步骤,具备学习和研究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技能、能力,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认真严谨、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命名

心理不“唯心”

2.对应章节

该案例对应《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二节心理的实质的授课内容。

三、案例教学目标

1.价值引领

本教学案例的思政目标是在理解人类心理本质的基础上,强化唯物主义观点,即让学生理解人类的心理是唯物的,以人类的大脑和客观存在的世界为基础,而不是唯心的,进而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历史观和人学观。

2.逻辑联系

对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为课程建设丰富思政案例库,又是高校“大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实现育心、育德、育人,协同思政教育致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本教学案例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即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反映。这与思政目标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四、案例主要内容

网络上常见的星座测验、心理测验、读心术等内容科学吗?形形色色的心理实质观;科学心理学对“心理实质”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认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五、案例教学设计

课堂先以网络上常见的星座测验、心理测验、读心术等内容作为课程导入,提问学生对这些测试的看法和理解。然后,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这些测试背后的心理学现象,比如“自我参照效应”“巴纳姆效应”等,用以解释这些测试的不科学之处。进而引出科学的“心理”应当如何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不同时期的学者是如何理解人类心理的,其中也包括我国从古至今的重要心理学思想。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心理”这一概念的理解,阐明科学心理学的概念,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认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在这其中,着重强调心理的“客观性”:一是产生心理的工具,即人类的大脑是客观的;二是促使心理产生的素材,即客观世界也是客观的。由此强调心理的唯物属性。在说明心理的客观属性和唯物属性的时候,结合当前脑科学和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学生拓展脑部磁共振、脑电扫描等技术,进而对脑与心理的客观属性和唯物属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形象。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能够较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同学们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也很高,教学效果良好。